——2016年新学期中层干部大会主题报告
校长 王存文
同志们,老师们:
新年好!
时值猴年新春,又逢元宵佳节,我们欢聚一堂共谋学校发展,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给大家拜年,并向你们的亲人致以新年的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十二五”学校工作简要回顾;二是学校发展阶段分析;三是2016年学校主要工作思考。
一、“十二五” 学校工作简要回顾
“十二五”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获批省级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0个。初步构建起 “一主四群”学科建设新格局,获得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2个。
研究制定高端人才培育计划、核心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年薪制等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制度,专任教师高职称比率、博士比率、海外经历教师比率有较大提升,国家级高端人才有所突破。
新增国家级本科生教学建设项目5大类10余项,首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在全国28个省(市)整体进入第一批次招生,就业率持续保持湖北省高校前列,本科生考研、出国率实现“双一”目标(1001人考取国内研究生,100人考取国外研究生),获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积极制订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研究生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稳定,高端就业率保持在30%以上。
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新增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级平台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29项(其中“973”“863”、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3项),获国家级科技奖2项(1项为第一完成人)、德国红点设计奖至尊奖1项。取得了军工保密资质。机器人代表队获两项世界冠军。纵向科研经费达到比较合适的比例。
组建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重构武汉化院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家专利审查员在武汉地区首个挂牌的高校实践基地。与玉溪、宜昌、十堰、荆门、宜都、松滋、南漳、团风等地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召开教育国际化工作会议,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领域由专科向本科、硕士层次,由非学历向学历层面,由欠发达国家向中等及以上国家层级提升。
制定《大学章程》,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法治基础。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及章程,积极构建学术治理体系。实施“大部制”改革,全面推行院(部)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学校经济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逐步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卡通”、校园门禁系统相继启用,加强图书、学报、档案、社区等工作,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千人评机关”活动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描绘出新的宏伟蓝图。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访两创”、“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完成第五轮中层干部竞聘工作,完成首次岗位聘用考核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统战、共青团、工会、教代会、老协、关工委等组织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隆重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
总体来讲,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预定的目标任务,许多办学指标上有了大幅提升,总体办学实力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一级学科博士点、本科生源质量、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国家级平台、人才队伍等核心指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对照“十二五”规划目标,我们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第一完成单位国家级科技奖、研究生及两翼办学规模、学位点、论文及科研经费、专任教师数量等指标没有完成。除客观上受到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等制约外,也有主观上缺乏规划调控机制、自身资源条件不足、责任主体不明、信息渠道不畅、努力不够等因素。
在此对“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会后相关职能部门要全面总结分析,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正视不足,更要分析原因。只有找准了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才有可能在“十三五”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学校发展阶段分析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站在“十三五”的开端,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学校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判断。
(一)高校发展阶段特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理念”的落实,都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自身的发展必须贯彻“五大理念”,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中全会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总体部署,体现在高校发展方面,根本任务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要求高校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根本标准,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这是当前高校发展的总特征。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双一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应用转型”旨在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基本要义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两份重磅文件,体现国家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顶层设计思想,高校发展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传递出高校鲜明的分类发展特征。
经初步了解,各省相继制订贯彻落实上述两个文件的指导意见,中南地区的广东、河南、安徽等省已经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对本省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指出了明确方向,也频频曝出高投入式的建设举措,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发展的区域统筹特征,也加剧了区域高校的竞争性。我省即将启动实施湖北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通过统筹存量资源和扩大增量资源,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15所大学,支持在鄂部属高校建成国际一流和高水平大学;支持具备基础条件的省属高校建成国内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省属高校又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二)学校发展特征
学校经过40多年建设发展,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完成了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并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如:建立以“大部制”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确立“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两型两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一主四群”学科建设新格局,拓展开放办学领域等等,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厚植了发展优势。
当前,学校上下对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共识已经形成,但什么是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的差距到有多大?制约我们前进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有深刻的分析与认识。通过比较研究,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本科生规模趋于稳定或有下降趋势,研究生规模稳步增长并至少保持在3000人以上,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上有一定实力和优势。
2.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5个左右,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个左右,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2个左右,特色优势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3.教学与科研并举。追求卓越学术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意识,且能很好反哺教学,形成科教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每年承担国家级项目至少70项以上,在获得国家级奖项上有一定优势,建有数十个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平台。
4.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贡献率和影响力大的教师队伍,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人才。
5.开放的办学环境。国际化办学程度较高,至少与几十所与国(境)外教育、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项目,每年来校的留学生数百人,与国内外行业、企业合作交流频繁,社会影响大。
6.国内高校综合排名100-200名之间。(关于大学排名,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全面系统地认识每一个排行榜背后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所选择地将大学排名的结果应用到管理和决策中去。第一要重视,因为不管你认不认可,它的社会影响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巨大的。第二要分析,这个排行榜是谁做的,这个机构有没有权威性,用了什么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从这些方面对大学排行榜分析一下,再决定要不要使用及如何使用。第三要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大学排行榜可以帮助我们找准定位,弄清优势、劣势,明确发展方向,是很好的辅助决策工具。我们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最后的名次上,而应透过这些评价数据挖掘其背后的规律和启示。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多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校进行比较。任何一个排行榜都不会直接告诉一所学校如何去做,发展的主导者始终是学校,我们需要对大学排行榜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对学校发展有指导价值的信息,以提高决策和规划的科学性。任何一个大学排行榜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应该以理性的、辩证的态度对待“大学排行榜”,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要盲从。)
上述六项基本特征为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参考标准,俨然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建设任务非常重,促使我们结合现实基础全面“对标”、“调标”,也促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实质性建立。院部办学主体地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自主发展的意愿不强,竞相发展、差异发展的态势没有形成;学者、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较弱,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学校发展核心问题。一方面人才队伍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尤其是领军人才匮乏,核心团队不多;另一方面“能岗相适、能进能出、合理流动”人事管理制度尚未建立,以“岗位聘任管理”为重点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迈出关键步伐,分类标准、分流渠道、分离政策以及相关联的分配制度等方面十分复杂;再者,管理队伍职业化程度急需提高,管理干部来源比较单一,部分管理岗位缺乏应有的业务背景,凭经验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是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以学院为主体、学科群为主力军的“根在学院、峰在群”的学科建设责任体系及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与落实,部分职能部门缺乏服务学科的责任意识和有效抓手,学科间协同不够,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优势学科显示度不够,新兴与交叉学科生长点偏少,缺少相应的培育机制。
四是科研组织模式有待优化,对国家、区域、行业科技需求、政策的研究与对接不够,与大化工、大武汉、高新区等区位、行业优势缺乏深度融合,内联外联机制尚未建立,国家级项目偏少且在同类院校中呈落后趋势,重大科研项目太少,高水平成果偏少,平台建设尤其是国家级平台规划与培育机制不够健全,科研经费总量偏小,产业还未形成规模,效益不明显。
五是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本科生“两型两化”人才培养体系尚待完善,虽然学校没有纳入应用转型,但应用转型理念与实践的理解不够。育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博士研究生规模过小,培养质量偏低。
六是资源聚集与配置能力较弱。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尚未形成,筹措大额经费投入办学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学校总体资源与校区结构资源矛盾突出,校区联动尚未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资源配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共享性不够。
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学校发展阶段有一个初步判断,学校初具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形态,尚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级阶段。并且,由于学校内部改革的复杂性、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学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面临其他高校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学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级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并跻身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之列,关键看工程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魄力、执行力和成效。
三、2016年学校主要工作思考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全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123”奋斗目标的决定性阶段。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依法治校为保障,突出抓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重点优化学科布局、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好基础。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一切重大改革和政策调整,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推动常态迎评,建立审核评估新常态。2006年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本次审核评估是十年来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是对59个本科专业建设的全面检验,是全校“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一件大事,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各部门、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以审核评估项目、要素、要点为主线,健全完善学校“1+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性总目标体系;以专业、课程、学生发展为核心,完善教学质量要素的标准体系,以师资、生源、教学资源为核心,完善教学质量支撑的服务体系,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为核心,完善教学质量实施的评价体系,以质量标准--实施评价--持续整改为循环,建立教学过程监控的改进体系。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规模,尽快进入“千人俱乐部”。加大研究生培养改革力度,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招生计划分配质量导向机制,优化研究生结构。加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规划、评估与培育,为下一轮博士点、硕士点增列做好准备,博士点“保2争4”。
重视生源质量与就业工作。本科生除北京、上海以外,全部进入第一批次招生,湖北省录取分数逐年提高5分以上,理工科录取分数线到“十三五”未高出批次线50分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率100%以上的专业(或大类专业)达到60%;研究生生源中具有博士授权单位生源录取比例达到70%。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25%以上,出国率5-8%,研究生考博率10%以上,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上述目标有的是“十三五”末的目标,也应该在“十三五”期间不断进阶与突破。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整合、引进、开发各类在线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规划建设学校在线教学综合平台——微特学院,组织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启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完成数字化课程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集课程拍摄录制、教学观摩体验、教师研讨休闲于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核心功能区。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全员导师制,拓展“两翼”办学面向,加强体育、艺术、卫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学科发展体系
要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龙头地位,切实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按照国家“双一流”实施方案和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建设计划,结合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实际,遵循分类建设思路,有重点、有计划地凝聚力量与聚集资源,科学编制学科建设规划,构建“一主四群多极”学科建设格局。
做实“一主四群”。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群主攻方向,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学科群:打造成引领磷资源领域技术发展方向、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示范基地、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协同体,与企业联合承担重大项目,实现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输出并成立国际研发机构,力争申报成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掌握革命性技术的磷资源产学研样板化工程,加强与湖北省联投、宜化集团及磷行业巨头的深度合作,在互联网+农业测土配肥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磷丛书编写要体现多学科性、国际化与前沿性。
化工新材料学科群:紧跟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以承担重大环保工程带动一批材料、工艺、装备的产生,组建多方参与、集研发、测试、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环保技术公司,在国内相关行业市场形成产研融合的比较优势。
先进制造学科群:巩固扩大传统制造领域高温、高压、防腐特种设备研发优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和重点,形成概念与产品设计、智能制造、集成控制等方向为一体的研发链,在模式识别、材料加工与成型、光电子信息领域占据学术制高点,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产业应用重大突破。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重点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规划、企业竞争力、资源环境、法律支持、文化生态等问题展开研究,打造成促进实施“五个湖北”、“四个工大”等发展战略的智库。
其次,要注重各学科群间的协同,当前应宜化集团技术需要,需要集中四个群的力量集中攻关磷矿地下自动开采技术,这将是学校“大化工”发展战略的重要手笔,一定要组织好。再次,要建立部门、学院与学科群会商沟通机制,定期列出问题清单、目标任务,研究制订政策措施,破解发展障碍,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培育学科增长级。第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生物医药、高端精细化学品、土木建筑安全、再生资源利用、光信息、“互联网+”等新的学科增长极,从而推动学科建设往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发挥区位与行业优势,对接湖北省重大需求,如湖北“两圈一带”、“一主两副”、武汉建设中部时尚创意设计之都、鄂州建设中国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31”产业布局、未来科技城等,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发展,培植新的学科发展点 。
要为第四轮学科评估做好准备,特色优势学科及学科整体排名要有所提升,定期发布ESI学科研究报告,建立信息平台,提高接近度。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引进全面调标。新进专任教师一律要求博士,且三段学历中有一段为985高校,这个标准不能降低。进一步完善年薪制管理办法,建立教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年薪制的标准也不能降低。加大海外经历人才引进力度。重视产业人才培养(学校未来财政收益的必要渠道)。各学院院长的首要工作是引进人才,人才工作专班要形成合力,利用一切机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扩大选人渠道。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2197计划”,是人才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十三五”重中之重的工作,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引进为主。从各学院规划中人才引进统计情况来看,“十三五”拟进400人基本分解到位,但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指向还不具体、尚未落实,组织人事部门要会同相关学院进一步研究。
加强核心团队建设。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依托特色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以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为引领、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导、相关人才为补充和配套的人才集群,培养和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核心团队,建立健全人才集群协同工作体制。
完善人才政策环境。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制定有利于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氛围,加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让每个教师的尊严感更强,把终身从教当作一生最美好的事业。
重视管理干部、教辅服务队伍建设。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职员制和职务制并行为手段,调整管理人员结构,拓展管理干部队伍来源,提高管理队伍职业化程度;不断推进后勤社会化。探索建设一支科学素养高、操作水平精、服务意识强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按照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构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需求导向,提升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原始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攻关能力、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引人才带项目,依托项目建平台,建好平台再吸引更多的人才,带来更多项目,建更多平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的新型组织模式。
规划科技创新战略布局。重点瞄准国家、区域、行业等重点领域,对外明确科技服务面向与领域;对内明确“两院一园”、李时珍医药公司、三星耐火厂等基地在学校科技创新区域模块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谋篇布局,形成与武昌校区、流芳校区教学科研主阵地相互支撑与相互补充的科技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构建科研平台体系。构建国家、省部、校级三级平台,使平台发挥创新要素的聚集功能。在国家级平台建设上要积极布局、精心培育,重点加强磷资源绿色化、膜科学与工程技术等平台的搭建。拓宽申报渠道,采取独立式、混合制、校企合作等平台建设模式,力争“十三五”期间每个学院有1个省级以上平台,鼓励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平台。定期开展平台评估,对那些有名无实的“僵尸化”平台一律撤销。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转化和运用、同行评价、社会评价,营造容许和宽容失败的学术扭转,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实现“要我做科研”向“我要做科研”的有效转变。
加强科技政策研究。2016年2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发布,这标志着“973”、“863”计划取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对于我们层次的学校来说,独立申报的难度增大。科技部门要加强科技政策研究,积极应对科技改革动向,加强内联外协,加强项目组织与服务工作,拓展项目申报方式与渠道,争取在传统优势领域保留相应的话语权。
2016年要围绕“十三五”末80项国家基金项目的目标进行年度目标设计与布局,今年要突破40项,逐年增加10项,实现年均60项以上。实施科研经费倍增计划,到“十三五”未,全口径年科研产业经费达到5亿,其中科研进账1.5亿,进入“两千万俱乐部”学院达到3个左右,有学院率先突破3千万;进入“千万俱乐部”学院4个左右;“五百万俱乐部”学院若干个。研究设计院年产值2亿。
(五)扩大开放办学领域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对接产业。学院(部)、学科群要主动“走出去”,找准学科、专业的对接点,摸清培养人才的去向,以及可以服务的产业和企业有哪些。二是融入产业。要深入到行业、企业第一线,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通过成立合作项目,帮助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者通过技术转让,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三是创办产业。学校除了建设好“两院一园”,办好化院科技有限公司以外,还鼓励和帮助有能力的教师创办小微型科技企业。“十三五”,学校要力争与湖北所有有影响的地市州和八大化工园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重视协议的落实,科技部门要详细了解各地市州的产业布局情况,将信息提供给学科群。学科群要主动出击,根据学科方向和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合作。通过解决各地方、各行业的共性需求,形成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再不断推广,使对外服务从点上升到面。要抓住武汉市大力打造全国“中部时尚创意设计之都”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的空间,力争在武汉的工业设计品牌项目中打上“工程大”的烙印。
今年,学校重点要加强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深度合作,使学校的区位优势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首先,要建立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高层互通机制,双方的领导层至少每年要集中交流一次。通过交流既对方了解我们合作的进展情况,寻求高新区的支持。其次,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尤其是东湖高新的人才资源。我们设想能否在“大化工”中心专门辟出一层楼建成一个公共平台,并以优厚的政策吸引东湖高新的“有关人才计划”人才和 “3551”人才来校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要对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产业园区进行分析,了解产业方向、需求,找准服务对接点,从人才和技术两个方面建立供给侧合作机制。
另外,武汉已将鄂州纳入了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范畴,而学校地处江夏,与鄂州毗邻,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相关学院和学科群要抓住鄂州建设中国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和城乡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加强对接和技术服务,体现“工程大”作为,从而推动学校与鄂州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
加快国际化进程。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大双向国际交流的力度,成立独立的国际化的办学机构。要探索科研国际化的路径,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通过与企业抱团、借船出海的方式使我们的技术能够走出去。今年,我们计划在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相关机构进行接触,谋划成立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院,并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先进的国家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学校还计划与东非的吉布提共和国探讨建立孔子学院的合作事宜。
(六)注重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全面实施大学章程,充分发挥大学章程的“宪法”作用,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理念,完善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制度,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真正做到有章依法治校。
加强条件保障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重点把服务好教学、科研、师生作为首要原则,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重视安全稳定保密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图书、学报、社区、医院等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既充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独特的大学文化精神氛围。
切实改善民生。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民生工程当成人心工程来抓。在建设资金压力巨大的困难情况下,我们每年都在提高教职工收入,去年的增幅达到了25%,目前人员经费支出已经超过了30%。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学校还要统筹好发展、民生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毕竟当前的改革任务非常重,学校建设投入还要加大。在学校收入结构没有根本改善,总收入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收入增长的幅度可能要放缓,我们要有心理准备,要理解学校,与学校休戚与共,共同进退。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是武昌校区教职工住宅区整体改造工程。要统筹规划、稳妥推进,使之成为惠及广大教职工的民心工程。经开办要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各级党组织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及时化解矛盾,保障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七)重视宏观顶层设计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目前学校规划进入审定阶段工作方案,要狠抓三级规划的衔接、初审、审定三个环节,突出本轮规划中院部规划的主体地位,确保规划科学性、可操作性。要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明确三级规划的编制、审核、执行、评估、调整的主体、程序、奖惩办法等,将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决策部署的主要依据,将其执行情况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其实施绩效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标准。
研究制订综合改革方案。学校高度重视综合改革方案制订,也十分慎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论证,数易其稿,力求体现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整体方案将在2016年全面启动,在此我着重讲一下人事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改革。
学校要打造集聚人才的高地,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抓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特别是随着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也进一步凸显,人事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成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人事制度改革重中之重是全面建立以“按需设岗、因岗聘人、以岗定薪”为核心内容的岗位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待遇与贡献相适应、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的岗位聘用机制。要实行以岗位分类为基础,以业绩贡献、能力水平、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导向的教职工评价机制,建立配套激励制度,去年,我们先行制定了科研奖励办法。今年,我们还要建立一套教学奖励办法,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将教学奖励办法与科研奖励办法整合起来,对于教学、科研双优的教师除了分别奖励以外,还给予一定额外奖励,以倡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既重视教学又重视科研。
目前,多数高水平大学采取的是以学院为办学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办学的动力单元由学校单极发力,变为校院多极共同发力,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动车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既是管理科学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本质要求。实现“动车模式”改革,要明确界定学院的功能,理清校院两级权责清单,健全公开公示、监督、引导和考核机制。从上一轮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情况来看,主要下放了事权,2016年着力研究下放财权,将列支在学院、学科、师生人头费等方面的经费下放至学院,施行学院预算制试点,相关职能部门保留少量的保障性经费、重点建设经费、激励性经费予以调控。财务部门要对今年的预算进行改革,提高学院预算能力。
从更高层次来讲,“动车模式”还涵盖校领导层面。校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建设。要建立校领导班子务虚会制度,班子成员加强交流、沟通和协调,就学校改革发展问题交换意见,对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充分讨论,统一认识。以后全校性大会,不光书记、校长讲,其他校领导也要讲,对学校工作及分管的工作进行总结、谋划和部署。
在职能部门层面,也要开启“动车模式”。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职能部门首先要转变职能,将权力下放给学院,一边做权力的减法,一边做服务的加法,真正变管理为服务。部门要主动深入学院,了解学院发展动态,收集和实时掌握一线发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对学院发展进行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协调解决学院权限以外的事情。部门还要增强独立自主性和相互协同性,使校领导尽量减少直接参与执行层面的事务,能够腾出更多时间、精力用于研究和决策。
具体改革方案进一步研究制定,适时推出。
(八)加强党建思想建设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只有把党的建设和中心工作一起抓,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发展大业才会事半功倍。
抓党建促发展,必须实现与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关键是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克服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坚持围绕中心来思考、来谋划党建工作,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到全校工作大局中去推动、去发展,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当前,学校最大的大局就是综合改革。改革必然付出成本,必然会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但只有改革不适应发展的落后方面,才能促进发展。不论有多大的阻力,都不能放慢改革的步伐,动摇改革的决心。抓党建,要加强对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党的思想宣传工作,把全校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改革发展上来。各级党组织要多做一些矛盾化解工作和情绪疏导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以上是对2016年主要工作的初步思考,许多工作尚没有具体的定量目标,有些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没有涉及到或列举不完整,也请大家多提出意见建议,最终经常委会审定,以学校下发的党政工作要点为准。
同志们,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乘势而上,跨越赶超,在新的高校分类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状态、以什么样的姿态开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李鸿忠书记在全省政府机关能力建设中,特别强调“能力席位”概念,职务岗位是“能力席位”,内涵是能力和任职资格,包括思想水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经历资历,等等。由谁来做是外在的体现,谁有能力做坐,要坐就要具备这个能力。他日前在湖北省直机关治庸问责动员大会讲到不能允许“庸懒散软”者占据岗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岗位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一个干部如果不学习、不努力、不上进,就胜任不了岗位要求,最后,要么主动交“枪”,要么接受组织处理,没有第三种选择。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我们刚刚经历新一轮中层干部换届,学校能否在下一个战略机遇期抢到先机、赢得主动、率先发展,关键在中层,我们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带领广大师生形成“竞进有为”的工程大学发展语境,以竞进实干为导向,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打开新境界、赢得得新机遇、迈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信息来源: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